rss信息聚合

爱心是座桥——严意娜支教贾家屲纪实

2011-07-16 17:45:51 作者:杨贤平/文 严 龙/摄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一边是自己努力了一年多终于将美好愿望化为现实,一边是马上就要与孩子、老师和乡亲们告别,参加“宁波市民爱心桥”通车仪式的严意娜禁不住悲喜交加。

一边是自己努力了一年多终于将美好愿望化为现实,一边是马上就要与孩子、老师和乡亲们告别,参加“宁波市民爱心桥”通车仪式的严意娜禁不住悲喜交加。

\

贾家屲村的这位老乡从此可以方便地牵着毛驴到临村去做小工赚钱了。

\

  一边是自己努力了一年多终于将美好愿望化为现实,一边是马上就要与孩子、老师和乡亲们告别,参加“宁波市民爱心桥”通车仪式的严意娜禁不住悲喜交加。

  造桥女孩,一个属于2010年的新名词;

  支教日记,一封有分量的家书;

  爱心行动,时代的心灵“倡议书”……

  ——题记

  支教贾家屲

  2009年秋末冬初的一天,宁波姑娘严意娜只身一人,来到陇西一个叫贾家屲的小村。严意娜所在的公司于2008年出资在贾家屲盖了一座希望小学,之后常派员工前去支教,严意娜是作为第四批支教人员去贾家屲的,时间为三个月。

  提到陇西,了解它的人立马会想起古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会想起六盘山、渭水,还会想起更多的名词,比如“药都”、李氏故里、威远楼……

  正如它的母体黄土高原一样,陇西也具有多面性。在粗犷、色彩、无数的诗情画意背后,还有它的贫瘠、荒凉、缺水。贾家屲四面环山,自然条件差。缺水,物质缺乏,严意娜之前早有所耳闻,因此也不乏心理上的准备,然而在贾家屲遇到的还是出乎她的预料。

  “母亲水窖”是一项集中供水工程,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2001年开始实施的慈善项目,重点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摆脱因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陇西是此项工程的主要扶持地区之一。贾家屲人,喝的就是水窖水。

  水窖仅仅解决人们基本生活用水的供给。也因为缺水,这里的人们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因稀缺而倍加珍惜。在日常生活里,用水更有很多讲究,如洗脸时只将毛巾浸湿一点点,衣服轻易不敢洗。水窖水通常是雨水积存,所以喝起来又苦又咸,还带着怪味。

  也因为缺水,那里的种植与养殖业都受到了局限。牲畜不敢多养,怕与人争水。作物品种也相当单一,玉米和土豆是最主要的作物。俗话说“靠山吃山”,在贾家屲,除了食盐,人们日常的食物基本是自己种的,用餐时一边放上两个小碟子,一个装盐,一个装辣椒酱;掰一块馍馍蘸点盐吃,把土豆皮剥了蘸点辣椒酱吃。

  在贾家屲,严意娜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入乡随俗”,但严酷的现实还是成了障碍。由于极度的不适应,严意娜一度身体出现状况——连续一个半月感冒,病得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

  严意娜,1984年生,属于“80后”。虽然她出生在浙东山区,也经历过艰苦,但是她所处的大环境,毕竟与黄土坡有着天壤之别。江南、浙东、滨海名城宁波,诸如此类的名字,后缀的大都是“天堂”、“鱼米之乡”、“富庶”、“繁华”等词汇。抛开其他不说,单说水——四明山的清泉,那哗啦啦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的甜了。

  面对难喝的水,难咽的馍馍,面对黄土坡的风沙和寒流,严意娜不敢轻易闭上眼睛去回想家乡。她明白,回想不仅徒劳无益,相反还会给自己精神与身体的恢复带来很多阻力。正视现实,不再对任何来自日常生活的困难妥协!凭借毅力与坚韧,严意娜很快站了起来。

 

\

呈“坝式路堤”状的“宁波市民爱心桥”。

  因为有“爱”

  来到贾家屲的第二天,严意娜就走上讲台,她负责教三至六年级英语和音乐,一周课时二十几节。教材由自己准备,上课内容、教学方式,都由自己设计。由于严意娜的悉心教授,孩子们成绩提高很快,学习劲头高涨。

  在收获的同时,严意娜发现,这些生活在高原上的孩子们,与他们的祖辈、父辈一样,渴望知识。有一个年仅十岁的女孩,因为妈妈是聋哑人且精神有障碍,无法料理家务,她除了要承担起妈妈的那部分责任,还要帮爸爸干农活、照顾妹妹。

  女孩每天一大早起来,喂牲口、干农活,还要烧早饭,准备好自己和妹妹要带往学校里中午吃的口粮,然后才匆匆赶往离家有40分钟路程的学校。晚上到家又是重复早上的活。即使这样,女孩还是坚持上学。

  发现是接二连三的。渐渐地,严意娜领悟到,自己的那些“发现”,实在隐藏了太多的“美”:

  “这里的孩子和家长给了我很多触动,那是苍茫的黄土高原培育出来的纯洁与坚强。他们活得简单而真实,但比我们更懂得生活的真谛。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张永远微笑的脸……”

  黄土坡上的人们生活是简单的,但一旦你深入其中,就会发现,那简单里其实蕴含着很多复杂的元素。高原是辽阔的,可它又是值得细分的;高原是粗犷的,它同时也是细腻的。

  那是刚到贾家屲不久,严意娜因为看到孩子们基础薄弱,但又愿意学,所以一段日子里放学后她总是尽量多留孩子们在学校一会儿。意外的是,严意娜收到了一封“提示信”。一位老者这样告知严意娜:

  ……我想把我的心里话如实地告诉给你,咱校的学生很多要翻山、过河,跋涉数里崎岖山路才能到家。好多路都在陡峭的河坡上,或者悬崖边上。黑夜走,太不安全。听说夜黑了,还有些学生好奇地举着火把玩耍回家,若不提醒,这些孩子万一回到村里,把火把乱扔,场院门口尽是柴草垛,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特别路远的学生能否留得不要太晚。尤其是月黑时候……

  读罢老人的来信,严意娜禁不住潸然泪下。虽然“失责”出于“尽职”,但严意娜还是狠狠地自责着。因为自责而流泪,但更多是感动——为老人的坦诚,以及他默默的关注。

  之后,严意娜顶着高原凛冽的寒风,将凡是学生们需要翻越、跋涉的山道与沟壑,都亲身体验了一遍。上山下山过程中,摔倒过好几回。有好几次差点上不了坡,还是学生给牵引着上的山。被学生的小手拉着,严意娜感到浑身暖暖的。

  严意娜说:“这些孩子都很朴实,不会用语言来表达,但他们心里的话,我都听得懂。”

  孩子们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叫《去郊游》,可他们没有一个出门旅游过。课外活动时间,严意娜领着他们来到学校附近的空旷地,让他们看远方的山路,告诉他们什么叫“郊游”。

  因为有爱,严意娜更愿意替孩子们尽量多地寻找快乐。2010年元旦前夕,严意娜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一台“迎新晚会”,这也是贾家屲小学的第一个迎新晚会。在欢天喜地的迎新过程中,孩子们留下了激动的眼泪。严意娜说,我们也请来了家长,很多家长穿了平时舍不得穿的衣服,有位家长在发言的时候手一直在抖。

  这一天,这一刻,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他们都会永远铭记。而最受感动的,还是严意娜自己。
 “家书”的分量

  2009年12月5日,有一位网名为“窝窝头”的网友,以《在黄土高原的支教生活》为题,用日记形式在“东论·爱心联盟”专版发帖。最后,她这样说:

  “说了这么多,只想告诉各位,这里有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我们不曾想像得到的世界,孩子们总说自己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容易满足,更因为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大多数孩子最远只去过乡里。这里有太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希望我们可以多点关爱给这些西北的孩子们,你们可以捐练习本、文具、衣服、被子给这些孩子和家庭,他们都会视作珍宝,并感恩戴德;他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淳朴而纯净。‘人不能太贪心!’——这是从一个12岁孩子口里说出来的话,那天,我再一次被触动了。希望孩子们在社会的帮助下,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创造自己的未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相信被爱的人也会同样地去爱别人。就这样,让我们将爱延续下去吧……”

  确切地说,这是一封来自遥远异乡的“家书”。发帖者,正是千里之外支教大西北的严意娜。

  网上论坛通常把跟帖与回复叫做“盖楼”。也就在短短两天时间里,一座摩天高楼就这样“拔地而起”了。人们被她的支教经历所打动,为她所告知的贾家屲孩子们生活之艰难、求知欲望之强所感动。很多人随即表示,他们要为贾家屲和孩子们送去温暖。

  祝福、问候、讨问地址与联系方式……由此而形成一股爱的热浪。

  网名为“芭拉芭拉”的网友留言:“楼主,如果看到回复的话,请一定联系我。我是西北人,虽然不是生在农村,可是今天看到了这些可爱孩子的环境,眼泪一直没有停止过,同时也敬佩您的品德。我也替所有的西北人谢谢您。希望您看到回复后能联系我,以尽我绵薄之力。”

  严意娜的“家书”与她的事迹很快在宁波传开。作为网络平台的“东论·爱心联盟”率先发起了一场针对甘肃的“暖风行动”。接着,“分享爱心俱乐部”举行了“为严意娜的学生捐一件冬衣”主题沙龙活动,且专门订制了60套崭新的校服。

  2009年12月19日,109箱(袋)、4000多公斤的爱心物资抵达陇西。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假如说严意娜支教黄土高坡,在她自己与贾家屲之间构筑了第一座“爱心桥”,那么这封分量不轻的“家书”,便是严意娜架构的第二座“爱心桥”。在黄土高原与东海之滨之间。

  与爱心物资一起抵达的,还有无数的祝福与鼓励。站在黄土高坡,严意娜沐浴着高原的阳光,同时享受着来自遥远的家乡,由那些认识与不认识的家乡人馈赠的幸福与快乐。

  三个月支教结束,从黄土高原回来的严意娜仍旧没忘要为孩子们做点事。严意娜带回来一张助学帮困名单。名单是她和宏伟乡教育部门一起筛选出来并拟定的,都是一些品学兼优的孩子。名单尚未送抵宁波,这边早已有人争着抢着要了。

  贾家屲和孩子们因为严意娜的一封“家书”变得格外的亲切。

  “那结束,这开始……”

  “很多结局都是既定的,看别人故事的时候,也许那就是自己的未来。我们能做的只是让过程尽量精彩,不留遗憾。信念依旧,情怀满满。然而过去的三个月终究还是和我挥手告别了。孩子们哭了,尾随着,迟迟不愿离去,家长、老师……

  “箱子里是满满的礼物,学生妈妈们纳的鞋垫和布鞋,好多好多,土豆粉、荞麦面、辣椒酱……”

  “每件礼物都饱含深情,忘不了那一张张稚朴的脸;再也听不到贾校长的冷笑话;再也听不到孩子们那念经似的朗读声;再也没机会生炉子……”

  “贾贺妈妈用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写了封信,悄悄塞在鞋子里。她说她很感谢我,看到孩子从只认识26个字母到考了全班第二名,她知道孩子的进步非常不容易。”

  那结束,自然指严意娜自己的三个月支教生涯的结束;这开始,既是她的回归,也可以看成是她的一个“伏笔”。要是真有“伏笔”,我想这“伏笔”一定是今天已经矗立在华尖河上的那座桥坝了。

  在贾家屲村去相邻的权家湾乡槐树岔村路上,有一条百米深的大沟,当地人称它为华尖河。在贾家屲的日子里,严意娜前前后后有6次“翻越”华尖河的经历。

  对河说“翻越”,也许你会觉得那是用词不妥,然事实上却是相符的。百米深的大沟成V字形,要跨过去,相比翻越一座山只是次序颠倒一下:翻越山是先上后下,翻越河,则是先下后上。偏偏山路又是直上直下,几乎成俯冲的角度。

  山路陡峭,让有恐高症的严意娜每次翻越华尖河,都像是经历一次生死考验。翻越华尖河的艰难成了严意娜心中的一个“结”。

  假如这上面有座桥——要说这是一个愿望,萌发这愿望的,严意娜肯定不是第一个。贾家屲人,槐树岔村人,第一批来到贾家屲支教的老师们,孩子们……他们应该都有过这愿望。

  是的,严意娜不止一次把自己的愿望说给孩子们听。正如她反复讲述的贾家屲之外的世界,高原之外的世界。

  起初在严意娜心里,那愿望就如同坐在高坡抬头望见星空,渴望着摘下其中一颗一样。当她再次看到流星时,内心突然变得自信起来。

  “看到流星,我许下了一个心愿。其实,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随意的人,从不奢求什么,但那天的心愿,我真的很希望可以实现。或许是过于奢望了吧,老天无力给我承诺,于是一切随风消逝,我也回到了我的轨迹中,让欲望泯灭。今天再见流星,我相信,自己要许下一个一定会实现的愿望!因为我不能让自己再失望!”

  有一天,严意娜终于将她的愿望平铺到了桌面上。
 

\

严意娜和她的学生们成为新桥的第一批行人。

\

  临别之时,乡亲们把他们所能给的最好礼物一一塞进严意娜的手中,它们是3双布鞋和7副鞋垫。

  又一场爱心接力

  2010年1月,在她即将结束支教生活前夕,严意娜找来当地的一名工程师,请工程师估算造桥资金。对方称,在那里造桥,大约需要57万元。

  不久,严意娜怀揣着属于贾家屲人同时也属于自己的造桥愿望回到家乡宁波。57万元成了她的“目标”。

  在贾家屲,有一次严意娜爬山回来,在日记中写道:往上爬的一路,请别有太多的犹豫,一鼓作气,更别回头看,不然准没勇气再往上爬了。

  与爬山一样,当“57万”成为目标之后,严意娜就毫不犹豫地向前冲了。

  媒体再次成为严意娜行动的有力支持者。很快,在宁波出现了一个属于2010年的新名词——“造桥女孩”。从募集到几万元,再到突然收到一笔50万元的无名爱心捐款,尽管中间出现过波折,但结果还是让严意娜感到振奋。

  5月底,严意娜和宁波、兰州的几名桥梁专家再次来到华尖河。在现场,严意娜听到的却是泄气话,“严老师,你也太敢想了,居然要在这里造桥,这么大的落差,这么大的跨度……”

  设计人员看了现场后则得出结论:“这桥没有百万元建不起来,工程难度也相当大。”

  面对否定、质疑,严意娜蹲在河坡差点起不来。如果说一个人时常会遇到困难,遇到打击,那么此刻,这位二十几岁女孩所碰到的就是来自现实的结结实实的打击。

  关键时候不气馁。连绵的黄土群山,贫瘠的土地,简陋的村落,渴望得到帮助的人们,让她一直无法释怀的孩子们,此时此刻又成了支撑她精神的动力。

  借助良好的经验,在资金与设计上找平衡,在尽量少追加资金的基础上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5月29日,严意娜又邀请兰州一家测绘公司再次到现场踏勘和测量。回到宁波后,通过本地的桥梁专家频繁和兰州的设计公司沟通。6月底,设计图和初步预算出来了;7月底,最终施工图出来了。

  86.8万元!这还是最低预算标准。人家告诉严意娜,实际施工时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一旦遇到,资金可能还需要增加。90万,甚至更多。

  由于严意娜的坚持,由于她身后有无数支持她行动的热心人,由于她置身于宁波这样一座“爱心城市”,造桥的愿望并没有因为资金有缺口而夭折。

  甬城是美丽的,甬城的市民是可爱的——有关爱心,在这座东方城市,可以追寻到无数佳话与传奇。

  在甬城,“造桥女孩”的事迹再次引发一场爱心接力——

  “意娜这个姑娘很踏实,我相信她会成功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捐了1000元后说;有人打来电话,说他没钱,但可以去甘肃义务做泥水工,为造桥出把力;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到鄞州区慈善总会,表示愿为造桥捐款10万元,作为孩子的成人礼;有位女士通过严意娜的熟人表达了愿意承担工程不足部分费用的意向,她说严意娜的执着感动了她。

华尖河上的感动

  2010年8月29日,再次回到贾家屲的严意娜被孩子们簇拥着,朝华尖河边走去。

  孩子们庆幸,自己还能再次握住老师温暖的手,亲昵地叫上一声“严老师”;幸福早已变成热流,流在每个孩子身上,也流在严意娜身上。

  幸福也在每一位贾家屲人身上流淌。自古以来,华尖河边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热闹过。沿河两岸的村民几乎全部出动,他们都想作为见证人,见证这一令人激动的时刻——“宁波市民爱心桥”的奠基仪式。

  69岁的槐树岔村民王建邦老人,一大早就与孙女王婷婷一起来到了河边。他激动地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想造这么一座桥,没想到今天梦想成真了!”感慨之余,老人还说,他非常感谢宁波人民,感谢严老师。

  有过很多次设计与方案优化,甚至也考虑到了舟曲泥石流所带来的自然灾害等因素,最后敲定,在华尖河上建造一座具有蓄水和通行两种功能的桥坝,总长520米,坝长117米,坝面宽6.5米,坝体最高处25米,涵洞孔径4米。

  愿望就要实现,梦想即将成真,严意娜除了激动,更多是开心。这位来自四明山麓的浙东姑娘,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回顾了一波三折的造桥历程,声音几度哽咽。她说,“宁波市民爱心桥”今天能顺利开工建设,归功于宁波这座爱心城市,归功于大爱无疆的宁波市民。

  事实上,爱心何止来自宁波。当贾家屲人得知造桥要征用8亩多地,20户村民不但没要一分征地款,还主动连夜收割了尚未完全成熟的土豆和玉米。而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贾家屲人更是给予了很多无私的帮助。

  这是一座富民、便民桥,一座学生上学的放心桥,更是一座跨越2500公里、连接甘浙两地的爱心桥。当地县委宣传部领导在现场如是说。

  2010年12月8日,是桥坝正式宣告建成并通车的日子。贾家屲和华尖河再次热闹起来,现场气氛单用“激动”两个字来形容,恐怕是远远不够的。从人们的表情、脸色、言语中可以看出,一座桥给他们带来的何止是一次跨越。

  一辈子、几辈子,甚至无数辈子里,人们的愿望一下子交集在这几百米的桥坝上了。到现场参加通车庆典的宁波记者这样描述:11时,庆典结束,今年已经80岁的贾玉祥老人在零下1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站立3个小时后,依然不愿离去,满是皱纹的眼眶里,依稀泪光闪动……

  这是时间的无声,还是岁月的喧哗?

  曾经干涸的华尖河,随着桥坝的出现,不久会有一片青蓝色出现。

  诚然,华尖河上的桥坝,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它都不会被视作单纯的建筑,它是一座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群雕。

  因为它记录着一位来自遥远东方城市的美丽姑娘,为建造这座桥坝而奔波的故事;记录着黄土高原的黄色,与东海之滨的蓝色,如何在此涂抹出绚丽的色彩,以构筑起这样一条彩虹;记录着一个时代如何将大家的爱心组合,并奠基为和谐社会的基础……

  杨贤平/文 严 龙/摄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