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使支教(乡村支教)志愿者招募
  •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教育时事 >
    鐘小懿:教育问题在于态度的缺失
    2014-12-27 15:24:26   来源:鐘小懿     点击:

     
      透过接连舞弊、论文抄袭,暴露的不仅是体系漏洞,还是态度的冷漠。坦率的讲,学者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架空,舆论对考改的争议便是佐证。如不及时纠正,教改之路必将如履薄冰 !

     

      不知不觉中,钱学森之问已走过了十载春秋。每每提及,希望的曙光总是昙花一现。在我看来,钱学森之问绝非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特别是近些年,随着钱氏之问的不断完善,问题的矛头也是日趋的集中。虽说教育不适合学生的呼声持续走高,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教育高层切实认识到自身体系所存在的弊端,并拿出敢为人先的勇气,钱氏之问才能迎来真正的破解。

     

      “选择迈出,便是一步”是我对中国教育的寄语。回顾走过的历程,中国教育虽屡作尝试,但取得的成绩却始终难尽人意。在我看来,停留在选拔阶段的改革终将是扬汤止沸。中国教育若想有里程碑式的突破,就必将经历一场颠覆性的改革。

     

      回归教育的主线

     

      在新形势下,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水中筛金式的选拔体系已不再适合中国的发展。毋庸置疑,每个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个体,并独具特色。充分发挥个体的优势不仅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同时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而非草率决策,而是回归教育的主线,制定长期可行的的教育方针,规避‘一刀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如果说兴趣培养是成就人才的核心,那么信仰建立便是铸造人才的前提。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谈及原因,不难解释。民主思想的引进和爱国心的燃起造就了众多领域的先驱。邓稼先在目睹倭寇进犯后,愤然撕毁太阳旗。后经父亲安排,南下学习。并明确了邓稼先的学习方向,终成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周树人在感医术无力之际,毅然投身于文学艺术,并成功唤醒国人良知。由此我认为,立教先树人。

     

      言传身教成空谈

     

      教师的意义在于培养个体的独立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而当下,很多教师却背道而驰,一味的将应试作为首要课题,与学生一道在题海中‘同舟共济’,甚至不惜将诚信道德所摒弃。

     

      在严苛选拔背景下,教辅作为升学的必备利器,其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虽说教师的统一征订有违原则,但一心为生谋前程的心情却能理解。可一旦将诚信作为善意的谎言,那便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每年发改委都会下派专员,深入校区进行巡检。其回馈的结果也都差强人意。可理想化的背后却暗藏玄机,藏教辅、制假表、对口供已成为师生间心照不宣的秘密。试问这种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所主导的教育,又何谈发展?由此说教育要勇于回归,并应抵制自欺欺人的教育体系。

     

      因材施教要落实

     

      就当今教育格局,‘材’的挖掘是很难有所突破的。专业知识的渗透更是纸上谈兵。所以我谈到了落实问题。

     

      伸出五指,各不相同。统一标准就意味着并驾齐驱。在此标准下,教育更侧重于对天资的考虑。在我看来,仅仅凭借小指(短板)的突出,便对人才加以判别未免武断。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指永远要比小指突出。公平不是在起跑线上建立起来的,而是根据个人情况(优势)定义的。惟有充分发挥个体才能实现‘资源不浪费,人才不流失’的初衷。

     

      好比王淦昌,王淦昌的成功取决于叶企孙先生的洞察力。大学初期,化学的奇妙使得王淦昌深深着迷,并熟练掌握了相关知识。不过造物弄人,伯努利方程的解开为王淦昌开启了物理之门(当然这要归功于留美预校的选课制度)。后受到了叶企孙的重视,吴有训先生的指点,终成一代学术泰斗。由此我认为,个体培养应秉承劣中择优,优中更优的准则。

     

      发展离不开制衡

     

      千篇一律是高等教育给我留下的印象。在这个印象中,使我更清晰的认识到中国学术滞后的原因,那便是顺昌逆亡的管理体制。

     

      在文凭至上的今天,纳入计划已是私立学府奋斗的目标,而优胜劣汰的竞争正逐步沦为泡影。老实讲,相比公立院校,我更看好私立学府的前景。因为它的发展缺乏着公立院校的养尊处优,凭借的只有建立在适者生存上的提升。

     

      放眼世界,走在科研前列的美国与瑞士,校际间(介于公、私)的彼此牵制早已成为促进学术的一大动因。特别是在美国,私立学府甚至可以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由此说,为私立学府松绑才是教育发展有效途径。

     

      民教序列须规范

     

      就成教而言,我很遗憾!多年来,令行禁止有多难始终困扰着我。以脱产为例,教署在认识到低龄化这个弊端后,虽对院校进行了约束,但这种办学却以校企合作,企业主导的形式延续至今!

     

      纵观我国成教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扩招前期、义务教育普及后期!中肯的讲,成教在特定时期(建国后至扩招前)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成果包含扫盲教育的贡献、个人技能的提升),但随着义务教育的展开,学历泛滥已演变为成教的一大特点。由此,我谈到了成教的转型问题!

     

      说完成教之困,再讲职教之忧!相比美国,我国的殊途同归建立在更高的层次。职教生要想在文凭上平分秋色,研考便是他们的唯一出路。而通览我国职教,一方面在知识的衔接上有断层;另一方面,受教主体多为成绩平平的学子,付出较多学习时间和精力是不现实的。由此说,学历歧视不是用人单位所导致的,而是教育副作用所造成的!

     

      综上所述,实为中国教育之顽疾。虽说教改不能一蹴而就,但总体方向必须明确。相信‘蹄疾马稳’也定是在正确的前提下提出的。关切不意味着解决!教育不缺少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而是缺乏对观点的重视。希望有关方面勇于认识,敢于突破。切莫让教育辜负了先辈的付出!
     

    欢迎关注天使支教相关公共微信平台,参与相关话题讨论。

    \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教育时事 >
    • 分享到: